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推進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吹響新時代新征程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前進號角。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新疆交建集團科技創新以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為依據,圍繞交通強國、科技強國建設總體部署,通過“交通+”將傳統交通產業向多元集成方向轉變,夯實創新發展“一核心五要素”,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核心——人才是根本
科技創新,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為了適應市場和企業多元化發展,圍繞科技研發建立不同領域百名專家智庫平臺,重點以交建體系內擁有工程管理、設計、施工、造價和科研綜合能力的行業專家為支撐,帶動以中、高級職稱為主,具備承擔科研項目的青年骨干人員,并培養以碩士、基層人員為主的科技專員和技術應用創新后備人才,充分發揮技術專家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紐帶作用。同時,依托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搭建高端人才交流和科技創新研發戰略合作關系,剛柔并劑,積極引進博士、高級人才,逐步實現交建集團高層次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青年優秀人才的需求。采取兼職服務、合作研究、顧問指導、專家咨詢、技術承包、“候鳥式”聘任等“一人一議”、“一事一議”的方式吸引高層次人才,并提供全方位政策保障。
▲交建集團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入站博士答辯會
▲基層創新工作調研和指導
緊盯交建集團主業領域,構建以圍繞重大建設工程、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達到培養創新人才和團隊的人才機制,在重點領域培養若干個優秀創新團隊,挖掘青年拔尖人才,努力造就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團隊,為公司科技創新工作提供持續動力。截止目前,企業擁有并形成了天山雪松領軍、青年拔尖、天山英才、西部之光學者、基層科技骨干等梯次配置、優勢互補的科技創新人才結構。
▲科技創新 人才團隊建設
在此基礎上,構建科技創新制度體系、產學研協同一體化聯動、強化數字引領產業升級、科技成果轉化賦能生產、關鍵技術支撐的“五要素”企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全面提高集團的科技創新能力,逐步建立健全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強化科研制度建設,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環境
規范集團科研項目技術服務流程,落實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各項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重大科技活動投入產出效率評估機制,制定《新疆交通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課題研發與轉化應用管理辦法》、《新疆交通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創新獎勵管理辦法》、《新疆交通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創新活動實施管理辦法》、《新疆交通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知識產權管理辦法》等相關管理辦法;年度內召開科技創新大會、專項推進會議、不斷總結改進,推動科技工作向好發展;為推動科技成果順利向生產力轉化,集團內部以“政府采購”管理模式,保障科技創新人員收益,努力營造出良好、穩定、寬松、持久、有容錯的科研氛圍和制度環境。
加大科技研發投入,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在國家和新疆科研政策引領作用下,集團2022年度科技創新投入約1.2億元,創歷史新高。主要以“四個交通”為著力點,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方面進行創新研究和應用推廣。其中,在新材料方面包括路用綠色低碳循環材料(瀝青銑刨料、工業固廢、直投改性劑)、抗凝冰材料、鋼波紋材料從管涵到橋、防雪棚洞的綜合利用、春風塔河瀝青的研發應用等;新技術包括裝配式橋梁建造技術、機械發泡溫拌技術、就地取材混凝土技術、公路地質災害監測防治技術等;新工藝方面重在激勵和促進基層創新意識,通過QC、微創新、施工工法等引導科技創新,以解決現場技術和提升質量為目的,根據技術成熟度分別形成國家、省部級和企業工法,加大工藝推廣和轉化力度。預計“十四五”末,科技研發投入可達到營業收入的2%以上,以科技研發向萬眾創新轉變,充分彰顯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發展格局。
▲裝配式結構鋼筋智能加工
▲裝配式橋梁BIM平臺管理
近年來,在集團長期科研投入支撐下,先后承擔并實施了包括交通運輸部、科學技術部、工信部、科技廳、交通廳、發改委、住建廳等在內的國家及省部級項目50余項,獲得國家級工法、自治區級工法50余項,獲得授權實用新型專利、發明專利共計130余項,軟件著作權60余項,編制發布標準20余項,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20余項,獲批6項交通運輸部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入庫,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新疆交通行業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研發的優勢企業。
構建創新聯合體,產學研用高效協同發展
交建集團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主業,努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創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西部地區特殊環境下公路養護交通運輸行業協同創新平臺”和多個自治區創新平臺,整體實力水平位于國內和自治區同行業領先地位。主動發力,構建創新聯合體,牽頭聯動申報、承擔自治區重大科研專項。
依托創新平臺及示范基地,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運行機制。聯合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20余家合作單位,充分發揮產學研相結合的優勢,圍繞“平安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綜合交通”需求進行產學研聯合攻關,以智慧、綠色、循環為發展理念,集中力量形成適合企業發展和技術特色的研究項目,科學發展,率先跨越,通過引進、吸收和創新研發形成了一系列科技含量高、市場容量大、附加值高、富有特色的科技成果并實現轉化和科技創收,促進產業升級和產品的更新換代,為交建集團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形成提供了技術支持。
▲合作交流
聚焦關鍵核心技術,開展重大科技專項
交建集團結合企業和新疆公路建設中技術發展及行業特點,同時緊跟時代步伐和“四個交通”建設,結合交通行業大力發展互聯網+產品,形成了以“高寒、高海拔、高烈度”山區公路地質災害診斷、預警及處治關鍵技術體系鏈;以綠色、環保、經濟適用的公路路面建設與養護關鍵技術、新型材料關鍵技術產業鏈;以數字化智慧公路施工建造,大力推動深度融合的智慧交通建設,形成公路、橋梁、隧道、建筑、綜合管廊等關鍵技術數字化、智能化;以裝配式橋梁預制構件、橋梁拼裝產業化,加大裝配式結構示范應用四大主要創新發展方向和領域,加強精細化施工管理,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保證工程質量,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交通建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聚焦關鍵核心技術,開展重大科技專項,2022年度積極組織申報自治區科技廳、交通廳、工信廳、烏魯木齊市建設局等多歸口單位科技項目20余項,同時積極利用科技廳政策引領開展關于新疆裝配式橋梁工業化建造技術發展的“揭榜掛帥”技術攻關;發揮“領頭雁”的作用,牽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成功立項自治區科技廳重點研發專項(廳廳聯動)《面向空鐵陸聯運的物流智慧信息管理關鍵技術研發》、《新疆干線公路邊坡地質災害空天地監測方法與防控技術研究》2項、交通廳科技項目5項、工信廳科技項目1項,以及多項烏市科技局科技項目,獲批政府科研經費2000余萬元。此外,《交通建設工程數字孿生管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成功入選2022年度第四批重點研發任務專項廳廳聯動(第二批)申報指南,積極聯合行業優勢單位組織申報。
強化數字引領,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以“智慧交通”為主攻方向,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線,以先進信息技術賦能交通運輸發展,建立智慧化施工建造與管理技術中心,包括建立以互聯網+施工精細化采集和實時傳輸的新疆高速公路建設動態質量監控數據庫,實現瀝青混合料拌和、生產、運輸、攤鋪碾壓全過程無縫質量管理,推動新疆乃至西部瀝青路面施工精細化管理和技術水平;基于北斗衛星、5G、遙感影像技術等信息基礎設施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開發“交通之眼”工程建設大數據與綜合管控智慧調度平臺,打造“太空+交通”的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智慧交通模式;基于北斗衛星定位導航及全流程數據協同數字化施工平臺,形成公路瀝青面層無人駕駛機群智能化施工成套技術,促進交通建設行業生產方式向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根本性變革;建立針對寒區及復雜地形環境工程項目的邊坡安全監控與預警管養平臺,應用智能化監測設備提升寒區公路運營安全和防災減災技術水平;基于BIM+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多種新型信息技術和裝配式橋梁建設管理各類要素信息深度融合,以智能化鋼筋加工中心為起點,通過建立工廠化和智能化的橋梁裝配式產業基地,促進產業強基增效和轉型升級,圍繞創新鏈積極創建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向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邁進;基于國家智慧物流和企業發展戰略需求背景,聚焦新疆物流倉儲系統及面向空鐵陸聯運過程中的智能化裝備開展改造升級,并構建智慧物流綜合信息運營管理數據平臺,將信息化技術和手段應用于工程項目建設和產業創新發展,提升精準感知、精確分析、精細管理、精心服務能力,為交建集團產業結構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支撐和動力。
▲裝配式橋梁數字化綜合建造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交建集團將立足自身產業發展方向及研發需求,緊密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行業發展動態,在鞏固和提升主營產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同時,結合雙碳目標、信息化技術的延伸和區域交通經濟的發展,以“交通+生態”、“交通+智慧”、“交通+旅游”、“交通+能源”為主要領域的科技創新,將數字化技術應用融合到基礎建設產業鏈,發揮科技創新驅動作用,為交通行業高質量發展貢獻科技力量。